■柏艾辰
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投资于人”,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投资于人”不仅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对于拓展投资空间、提升投资效率,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于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一方面,“投资于人”凸显理论自觉。长期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围绕补短板、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培育新动能等方面精准发力,发挥了加强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项目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重要作用,始终将对人的关怀贯穿于对物的投资中。“投资于人”的提出标志着上述实践基础上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和理论自觉,必将推动“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更好结合。另一方面,“投资于人”推动实践发展。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具有正外部性,私人投资收益可能低于社会收益,稳态增长率可能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投资于人”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在促进低效投资向劳动者技能提升和人力资本积累转移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向人力资本领域倾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投资于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旨归是人的发展。“投资于人”以人民主体地位为逻辑起点。“投资于人”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性。提高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还是发放育儿补贴等政策举措,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投资于人”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从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到安排超长期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到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投资于人”解决的是群众急难愁盼,促进的是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的是民生福祉水平。“投资于人”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检验标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投资于人”生动体现了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民生账、长远账,让每一个百姓享受发展的红利,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投资于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投资于人”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看,“投资于人”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供给侧,“投资于人”将显著提升教育、医疗、养老、家政等民生领域行业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在需求侧,“投资于人”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提高边际消费率,扩大社会总需求。从长期与短期的关系看,“投资于人”既是长远之策又是务实之举。着眼当下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问题,“投资于人”将拓展投资空间,提升资金资源利用效益,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放眼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于人”有助于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厚植基础。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看,“投资于人”助力双向赋能、正向反馈。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搭好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等系列“投资于人”的举措,为人民提升精神文化素养、培育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前提条件。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唱好戏”。“投资于人”有助于将教育投入转化为人力资本积累,将文化滋养转化为创新动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职业精神,推动“两个文明”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互促共进。
“投资于人”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杠杆炒股最大几倍,反映着发展理念的提质升级。坚持“投资于人”,必将让“国之大者”落地生根,进一步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广泛、最强劲、最磅礴的力量。